我們如何在商業和環境做平衡?
Pro Outdoor 蹼樂戶外已成為 1% for the Planet 會員,並承諾為地球環境付出努力,
將營業額的 1% 捐助給我們所信賴的非營利環境組織,一起讓地球變得更美好。
七月,Patagonia Taiwan 再次與 RE-THINK 重新思考,共同參與了一場涵蓋全台的環島淨灘行動。這次,我們來到新北市的三芝老人嘴沙灘,與一群充滿熱情的參與者們一起為這片美麗的海岸付出行動。 老人嘴沙灘因潮汐帶來大量海洋垃圾,這次活動中,除了要清理這些垃圾,當日的天氣也為我們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即便如此,所有參與者的熱情絲毫未減,大家不約而同地攜手努力,彰顯了我們共同守護環境的決心。 本次在新北三芝老人嘴沙灘的淨灘活動中,來自各地的參與者們熱情參與,合力清理沙灘。兩小時內,大家合力清除出超過一噸的垃圾,其中包括: 回收垃圾:173.4 公斤 一般垃圾:508.1 公斤 大型垃圾:450 公斤 垃圾總計:1131.5 公斤 這些數字不僅反映了垃圾的龐大數量,更讓我們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老人嘴沙灘的海岸線遼闊,且擁有舒適的沙灘,但大量的海洋垃圾年復一年地堆積在沙灘周圍,掩蓋了這片迷人沙灘的自然之美。所以我們必須更加意識到廢棄漁網、塑膠和一次性用品的影響,並努力把這片沙灘的原貌一點一點地恢復成它原有的樣子。 透過這次的淨灘活動,我們不僅清理了沙灘,還讓更多人認識到海洋垃圾問題的嚴重性。 Patagonia Taiwan 對 1% for the Planet 承諾的具體實踐,透過與...
在這個時代,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無法忽視的課題。今年四月,Patagonia Taiwan 與長期致力於淨灘行動的 RE-THINK 重新思考攜手來到台中大甲環保復育公園,共同舉辦淨灘活動。這片海岸線廣闊而美麗,卻因大量海廢垃圾的堆積而面臨嚴峻挑戰。 當天,超過 500 位參與者齊聚大甲,兩小時內共清理出重達 2658.4 公斤的垃圾,顯示出大家對環保的重視與行動力。台中大甲環保復育公園淨灘行動垃圾清理的具體數據也發人深省: 回收垃圾:318.1 公斤 一般垃圾:1840.3 公斤 大型垃圾:500 公斤 垃圾總計:2658.4 公斤 這些數字的背後,不僅是一場實際的環境改善,更是參與者用行動作出的最好見證。每位參與者將一袋袋垃圾從海灘撿起、分類回收,展現了對地球的責任與對未來的期盼。 經年累月的垃圾堆積和海洋廢棄物沖刷,使這片美麗的海岸面臨污染危機。我們透過實際的淨灘行動,讓更多人了解到台灣還有許多這樣被忽視的區域,並藉此喚醒社會的環保意識。 隨著活動接近尾聲,參與者們組成長龍隊伍,在海灘與垃圾車之間來回傳遞一袋袋垃圾。我們看見的不僅是海灘逐漸乾淨的樣貌,也見證了集體行動的力量。 這次的淨灘活動是 Patagonia Taiwan 在...
活動當日,許多熱情的志工與親子家庭齊聚一堂。這不僅是我們與 RE-THINK 合作的首場淨灘行動,更是一個寶貴的環境教育契機,讓大小朋友共同學習並親身體驗環境保護的意義。通過清除海廢垃圾,參與者們不僅了解到海洋污染的嚴重性,也從中培養了對自然的尊重與愛護之心。
RE-THINK 長期以來在環境教育與淨灘行動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並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次合作讓我們看到,只要每個人都願意為環境付出一點心力,我們的生活空間可以變得更乾淨、更美好。
儘管當日天氣炎熱,參與者們不畏艱難,攜手清除了每個角落的海廢垃圾。我們希望透過這次行動,喚起更多人對海洋保護的關注,並鼓勵大家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源頭減塑,妥善分類,為保護地球貢獻力量。
2023/7/16 新北三芝-十八王公廟 當日淨灘數據
回收垃圾:213 kg
一般垃圾:431 kg
大型垃圾:500 kg
總重:1,144 kg
✦無論是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還是隨手撿拾垃圾,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都能為環境帶來積極的影響。讓愛護地球的行動不只停留在這一天,而是成為長久的習慣。✦
感謝各位參與10月份,Patagonia Taiwan 與中華鯨豚協會合辦的 2 場講座及參訪救傷站活動,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鯨豚及海龜的生態、保育挑戰與相關知識。 活動不僅介紹了海洋保育的重要性,還安排了參訪協會救傷站,讓大家親身接觸並了解這些海洋生物的保護工作。 以下是講座與活動內容紀錄: 鯨豚的生理與行為特徵 鯨豚是哺乳動物,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不同,鯨豚不像人類或陸地動物一樣可以自動呼吸,而是需要有意識地控制呼吸。為了適應水下生活,鯨豚的大腦左右半球會輪流休息,這樣牠們便能在睡眠期間保持一半大腦的清醒狀態來監控呼吸。這種稱為「單側睡眠」的行為有助於鯨豚維持穩定的呼吸模式,並確保牠們隨時能夠浮出水面呼吸。 此外,鯨豚的呼吸調節不僅依賴於生理機制,還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來維持。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鯨豚可能因長期遭受壓力、環境困境或群體內部的社會性問題,出現異常行為,包括所謂的「自殺行為」。這些行為通常與鯨豚所承受的極度情緒壓力有關,尤其是在群體分離或面臨其他困難時,牠們可能無法適應,從而產生異常反應。 講座中也提到,當鯨豚處於極度緊張或不安的狀態時,牠們往往會排出帶有鏽色便,這通常是牠們周圍環境不夠舒適或充滿壓力的表現。這一現象是鯨豚情緒狀態的直觀反映。 而在救援過程中,鯨豚的特殊生理結構對保護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牠們的皮膚缺乏彈性和延展性,這使得麻醉過程和後續照護變得更加困難。因為皮膚不易拉伸,這會增加受傷風險,也讓動物在處置或轉運過程中更加脆弱。 在台灣海域周圍,中華白海豚的保育與挑戰 中華白海豚,國際上稱為 Pink Dolphin,為極為珍稀的物種。儘管牠們分佈範圍廣泛,但目前在野生環境中的數量極為稀少。2018 年,這個物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顯示出牠們面臨的生存挑戰。 *講座中提到,美國的國鳥——白頭海鵰,曾在瀕臨絕種時只剩下 400 隻,但經過成功的保育努力,現在已經復育到超過 40,000 隻。 海龜的分類與保護 烏龜屬於爬行類動物,根據其生態習性可分為三大類型:澤龜、海龜和陸龜。澤龜通常生活在淡水或半鹹水的環境中,擁有適合在泥濘或水草區域活動的腳蹼;陸龜則是生活在陸地上,擁有強壯的四肢,形狀像大象的腳,這使得牠們能夠支撐其龐大的身體。海龜則以其特有的鰭狀前肢和扁平的身體結構,能夠在海洋中快速游動,並長時間進行遷徙。海龜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控制海草床生長和維護珊瑚礁的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球共有七種海龜,而台灣海域周圍擁有五種海龜,包括革龜、欖蠵龜、赤蠵龜、玳瑁和綠蠵龜。每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繁殖習性和食性。革龜是全球最大的海龜,主要以水母為食;欖蠵龜和赤蠵龜則偏好食用小型海洋生物,如海藻和海草;玳瑁以其美麗的龜殼聞名,但由於非法捕獵,牠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綠蠵龜是海龜中最為常見的物種之一,牠們的脂肪呈綠色,主要以海草和藻類為食。...
感謝這次參加我們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共同舉辦的講座的朋友們,我們一同深入認識熊科動物的生態特性、面臨的生存挑戰,以及台灣黑熊的特殊生態環境與保育現狀。作為 1% for the Planet 的成員,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不僅專注於保護黑熊,還致力於推動更廣泛的環境保育意識,期望喚起人們對生態保護的重視。以下是當日講座的內容回顧。 熊的分類與特性 全球現存的8種熊各具特色,展現了豐富的多樣性: 美洲黑熊:這種熊是泰迪熊的原型,主要分布於北美地區,數量相對穩定。 棕熊:分布最廣泛的熊種,從歐亞到北美都有棲息,是最常見的熊之一。 北極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成年公熊身長可達3公尺,是北極生態的重要象徵。 眼鏡熊:唯一生存在南美洲的熊,主要棲息在安第斯山脈,因眼部周圍的特徵斑紋而得名。 馬來熊:現存最小的熊類,胸前通常有明顯白色或黃白色斑紋,這個標誌乍看像太陽,因此有太陽熊之稱。 懶熊:無門牙的獨特熊種,母熊會背著幼崽行走,是熊科中少見的行為。 亞洲黑熊:相較於其他種類的熊,耳朵圓形且較大。毛色黑,一般在胸前有明顯白色的V字型或新月型標誌,又名「月熊」。 大貓熊:即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瀕危物種之一,主要以竹子為食。 講座中提到,非洲曾有阿特拉斯棕熊,但約於1870年滅絕。如今,美洲黑熊與棕熊被列為“無危”,其餘六種熊均為“易危”或更高瀕危等級。 台灣黑熊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的亞種,以其胸前的V字形白斑為標誌。台灣黑熊擁有大而圓的耳朵,聽力極佳,適合在茂密森林中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黑熊幼崽出生時體重僅約250-350克,顯示出生階段的脆弱性,與人類嬰兒的2500-4000克相比格外輕盈。 講座中特別提到玉山八通關古道的大分山屋,這個區域曾是布農族的舊部落,保留著警察駐在所、學校與彈藥庫等遺跡。由於此地生態資源豐富,已成為研究台灣黑熊與其他野生動物的重要區域。 熊字的文化意涵 在文化上,「熊」字的來源其實帶有象形的意思,轉90度看更能理解它的起源。講座中提到「罷」字跟古代捕熊的活動有關,而「罷」字裡的「网」就代表捕熊時用的網,這也反映了古人和動物之間的互動。 保育挑戰與未來展望 目前台灣黑熊的族群數量估計在200至600隻之間,遠低於維持族群生存的最低2000隻標準。這個數字提醒我們,台灣黑熊的保育工作仍然面臨嚴峻挑戰,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投入,讓下一代能繼續享有這片土地的生物多樣性。 感謝與未來活動...
此次活動特別邀請千里步道協會的銘謙老師,為參與者帶來一場名為「人與土地的深層對話」的講座。講座探討了人類與自然的共存關係及手作步道的精髓,讓大家了解如何規劃與設計步道,並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講座後,我們與協會安排了兩場實作活動,地點分別位於景美文山森林公園與中和外挖子山。參與者在這些實作活動中親身體驗手作步道的過程,從整理路徑、鋪設步道到穩固路面,參與者們互相幫助,親自感受每一個步道細節。搬運石材和挖土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充滿挑戰,但也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
這個過程讓每個人真正體會到,步道的養護並非易事,而是需要專注與細心的協作。步道成為了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紐帶,並在這過程中療癒了許多人的內心。
手作步道與現代工程技術截然不同。現代工程雖強調快速施工與品質耐用,但往往對環境造成破壞。相比之下,手作步道使用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按照地形設計,減少對生態的傷害。步道的維護不依賴大型機械,而是由一群熱愛自然的人持續投入,讓步道得以永續存在。
2023/10/29 文山森林手作步道施作第三組成果
步道問題點:嚴重沖蝕,造成路面凹凸不平
改善方式:鋪面回填、砌石截水溝、砌石階梯
路緣整理:拆除5處路緣石後填平坑洞
千里步道協會在步道師們的帶領下,協助維護台灣多條山徑步道。Patagonia Taiwan 非常榮幸能與協會合作,不僅共同致力於步道保護,更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透過這次合作,我們希望激勵更多人參與環境保護行動,並喚起大家對自然的關注與愛護。
✦未來展望✦
在 2024 年,Patagonia Taiwan 將持續深化與更多環境及保育相關的 NGO 組織的合作。我們將推動更多具深度的活動,從實地參與步道維護、淨灘行動,到深入的環境教育講座,為每位熱愛自然的人提供實踐的機會。我們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同投入這場守護地球的行動,讓我們攜手共創美好的回憶,並為地球的未來帶來實質改變。
關於1% FOR THE PLANET
這一切都始於兩位熱愛戶外活動的商人相遇而結緣。意識到他們有責任保護我們的星球,他們決定將 1% 的銷售額回饋給環境——無論他們是否盈利。
2002年,Patagonia創始人伊馮·喬伊納德,和藍絲帶釣餌公司創始人克雷格·馬修斯,共同創造了 1% for the Planet,並開始了一場全球化運動。
在成立後不久,1% for the Planet 的使命開始在全球引起共鳴。這個想法很簡單:因為公司從他們從地球上獲取的資源中獲利,所以他們應該保護這些資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更多的品牌加入了這場運動。
1% for the Planet是全球性且多樣化的,任何人都可以盡一份心力。從通過向當地非營利環境組織捐款和志工服務的個人會員到歌手兼詞曲作者傑克·約翰遜(Jack Johnson),他於 2004 年加入1% for the Planet以保護他的家鄉,夏威夷州的海岸。
自成立以來,已經核准超過 2.5 億美元用於支持在非營利環境組織。來支持環保運動並致力於六個核心環境問題領域:氣候、食物、土地、污染、水和野生動物。地球比我們更需要得到幫助,一起幫助我們的地球家園。
我們也歡迎您跟我們一起加入 1% for the Planet 組織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